認識黑膠

1895年柏林納研發出每分鐘轉78次的蟲膠唱片(Shellac Records)上面刻滿了記錄聲音的凹槽,每釐米30~50條。


到20世紀30年代時,出現了一種新材料:PolyVinyl Chloride(聚氯乙烯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VC塑膠)

比起蟲膠,PVC有著更好的剛性和柔性,更耐用。

1948年,哥倫比亞唱片終於發明出每分鐘33 1/3轉PVC密紋唱片。

之所以叫“密紋唱片”,是因為它的凹槽數比78轉唱片密集許多,每釐米最多120條,這意味著錄製時長的大幅提升。

每面能錄製長達30分鐘的音樂!更重要的是,音質也有了質的飛躍。

一年後,RCA唱片又發明出音質更好但容量較小的45轉PVC密紋唱片,用來記錄單曲和迷你專輯。

這兩種PVC塑膠唱片才是如今我們常見的“黑膠唱片”

(摘錄於維基百科)


黑膠唱片的製作

一般來說,黑膠唱片都是先用一塊質料比較軟的物料製成母碟,再把鋁金屬倒在上面製作壓碟用的母版。

利用母版,唱片生產商可以重覆多次的把半融的空白硬膠碟壓成音樂唱片。